首页
十二星座网中国民俗中国地域文化荆楚文化

荆楚文化名家,不信这些人你都认识

2016-05-12 10:36:33作者:网络

  荆楚大地上面出产了不少名人名家,近现代的咱先不说,先来聊聊在古代历史上大人物们,这些人你们都认识吗?小编先说一个,大家都很感激他的人——屈原,原因嘛,你懂的……闲话不说,一起去看看弘扬了荆楚文化的那些文化名家都有谁?


  首先上场的乃是让我们楚之后生们皆引以为荣的春秋霸主——楚庄王
  上榜理由:
 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,他给予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。楚庄王就是楚人的汉武大帝!

  楚庄王(?~前591)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。郢都(江陵纪南城)人,楚穆王之子,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。春秋五霸之一。又称荆庄王,芈姓,熊氏,名旅,一名侣,按先秦贵族礼,男子用氏不用姓,故其名称熊侣,不作芈侣。庄王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,先后得到伍举,苏从、孙叔敖、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。庄王初年,楚国发生贵族暴乱,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。庄王平息乱事,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,赏罚分明,群臣和睦,百姓安居乐业,国力日益强盛,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。

  公元前611年,楚庄王攻灭庸国。公元前606年,庄王伐陆浑之戎(今河南伊川一带),陈兵问鼎于周郊,以示有吞周之意。接着又破陈围郑。晋出兵救郑时,两军大战于邲(今河南郑州北),晋军败绩。此后鲁、郑、陈、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,楚庄王遂称霸中原。

  楚庄王称霸中原,不仅使楚国强大,威名远扬,也为华夏的统一,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  公元前591年,楚庄王因病逝世,归葬纪南城郊。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、樊妃墓。

  东周列国时期,楚国人被中原人视为蛮夷,可是楚人不与他们辩论,不与他们嚼舌,你中原不是视我为蛮夷么?那好,我们就是蛮夷!楚先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发展生产,整顿军队上面,开地千里,发动兼并战争,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超级大国,终于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。让那些曾经瞧不起楚人的所谓华夏正统的人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嘴巴!历史就是胜利者所写,自古成王败寇。只有打出来的威名,没有争来的理儿!楚人筚路褴褛,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一直启示着后人:唯有自强不息,艰苦奋斗,才能让世界的不公平在自己面前低头!

  楚令尹孙叔敖
  上榜理由: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,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
  孙叔敖(约前630—前593),祖籍河南固始县,长期居住于郢都。蒍氏,名敖,一字艾猎,蒍贾之子于庄王十五年(前599)任令尹,是协助楚庄王完成霸业的首要人物。概括他的业绩和品格是勤国、利民、廉身六个字。楚庄王十五年(公元前599年)孙叔敖拜为充尹,主张“施教于民”,“布政以道”。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,制定、实施有关政策法令,尽力使农、工、贾各得其便。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,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“海子”。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,使青铜业大力发展。楚国出现了一个“家富人喜,优赡乐业,式序在朝,行无螟蜮,丰年蕃庶”的全盛时期。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,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,立为军法,对各军的行动、任务、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,运用于训练和实战。庄王十六年(公元前598年),楚军在诉地(今河南正阳一带)修筑城池,由于他用人得当,计划周密,物资准备充足,30天就完成了任务。次年,楚与晋大占于邲,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,刚一出动战车,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,一鼓作气,迅速逼近晋军,使其措手不及,仓惶溃散,逃归黄河以北,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。去世后,归葬于江陵白土里。另在沙头镇(今沙市区)有衣冠冢。清朝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)立有“楚令尹孙叔敖墓”石碑。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。司马迁评价说,孙叔敖“三月为楚相,施教导民,上下和合,世俗盛美,政缓禁止,吏无奸邪,盗贼不起”。

  楚威王熊商
  上榜理由:
  打败越王无疆,尽取吴地,金陵埋金,威震天下。

  楚威王(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),芈姓,原名熊商,楚宣王之子。楚威王七年(前333年)打败越王无疆,尽取吴地,在长江边在石头山(今清凉山)上建立金陵邑(南京城)。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,楚威王觉得南京“有王气”,吩咐在龙湾(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)埋金。楚威王七年(前333年)大军伐齐,与齐将申缚战於泗水,进围徐州,大败申缚。威王十年而卒,子楚怀王继位。

  屈原
  上榜理由:中华第一诗人
  屈原——世界文化名人,现在国内官方给屈原指定的籍贯是湖北秭归,国内各大搜索网站以及教科书上的注释也是湖北秭归。尽管一度出现过关于其出生地的争论,有荆州江陵、湖北秭归、湖南汉寿,甚至还有说屈原是韩国人,可以肯定的是:湖南说和韩国说纯粹是无稽之谈!滑天下之大稽也!

  而关于屈原籍贯是秭归和江陵的争论却从没停止过,又闻艾叶香,又到端午节。以往,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华人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时,说起其籍贯,必提秭归,谈到其死,必提汩罗,而屈原的真正出生地——江陵,却被有意无意地淡漠了。今后,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改观——因为荆州无法容忍,每一个荆州人也无法容忍这个错误一再重复。

  我们沉默了许多年,我们不断地发出呐喊,务必澄清一个重大的历史误解,还历史于本来面目,我们有权利、有义务让世人知道——屈原,你是我们荆州人!历史就是历史,容不得任何人篡改!

  误解是这样形成的:
  传说重复一千遍,仿佛就成了真理。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籍贯便是如此。众多史籍上记载,屈原是郢(江陵县)人。本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,却为何把他说成是秭归人,并以讹传讹了呢?

  这就不得不说起北魏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了。《水经注》是一本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着作,并对沿途地区的自然地理、人文、风俗、人物掌故等情况也作了旁征博引。郦道元才华横溢,文笔生动,不少短小精练的游记成了后世传诵的名篇,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。

  他在《水经注》里引用了一个传说:屈原投江后,一条大鱼托其尸回到他姐姐居住的地方,便由“子归”而“秭归”了。

  文化工作者都知道,把神话、传说当历史,简直是儿戏,但宜昌独具慧眼,早早看出了其中蕴藏的能量,便假戏真做,大做文章,言之凿凿,情之切切,也不管屈原老先生同不同意,硬是把他的户口迁到了秭归。加上近代国学大师郭沫若的一次即兴给秭归题词:“屈原故里”。这样一来,原本理不直气不壮的宜昌就更加挺直了腰杆。

  当时的大荆州或许认为争屈原的籍贯太过于幼稚:历史是随意能纂改的吗?但事与愿违,屈原的籍贯就这样活生生地给抢走了,追悔莫及。如今,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,宜昌更是没事偷着乐: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,既让他们提高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,又能大把大把地赚“经济”,可谓名利双收。

  尽管历朝历代都有屈原是郢都人的记录和声音,但不知什么原因,文史学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,刻意不作屈原籍贯的探讨和甄别;而郭沫若的题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可能与后者比起来,学者都害怕他们的声音太微弱,所以一直没有作深入明确的阐示。

  屈原是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一带人
  2006年5月28日,有记者就屈原的籍贯存在误解的问题,采访了省作协理事、市文联副主席、荆州日报社总编助理汪洪先生。他是新时期较早研究屈原生平的文史工作者,在荆州历史人物研究方面颇有成绩,并是中国屈原学会会员。

  1982年至1989年,他主撰《江陵县志·人物志》。在修志过程中,汪洪和同事们提出了屈原的籍贯问题。出于对历史负责、对屈原负责、对荆州负责的目的,他们把它作为课题进行研究,决心为屈原的籍贯正本清源,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进行考证,将智慧结晶《屈原籍贯考》一文附在《江陵县志·人物志》中。文章引经据典,明确指出:屈原乃是江陵县纪南镇松柏村一带人。虽然这部志书获得了全国优秀地方志一等奖,但还是没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。

  1989年5月,我市新闻工作者张世春等人根据此文,写出一篇标题为《秭归不是故里荆州才是家乡屈原籍贯得到正本清源》的消息,由中国新闻社首发。随后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大公报》以及全世界100多家通讯社、报刊争相报道,并在全球华人报纸上掀起一股“屈原是荆州人”的热潮。令人遗憾的是,由于当时荆州地区只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,而江陵县又势单力薄,让屈原恢复原籍的大好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。

  汪洪先生说,他们的研究成果,虽然得到了重视学术的专家学者的肯定,但未能说服那些只注重旅游文化的人士,特别是政府有关机构和学术部门,也没有一个甄别历史人物籍贯的机制和办法,致使谬误不能得到澄清,专家学者莫可奈何。他表示,今后,荆州的文史工作者还将一如既往、不遗余力地为屈原恢复原藉而努力。

  历史的真正面目
  读过《楚辞》的人都知道,屈原的籍贯问题,屈原本人已早作了十分清楚的交代。他在《哀郢》、《离骚》、《怀沙》等诗篇中,说他的祖籍和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纪南城,根本就没有提及秭归。

  伍子胥
  上榜理由:春秋末期着名军事家
  伍子胥(前559~前484)。春秋末期吴国大夫,军事家、谋略家。名员(音云,yun第二声),字子胥。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,先祖原姓乾,名荒,因有功于周,被赐封为伍哲功,其子孙遂以伍为姓。春秋时楚国人。属今荆州市监利县人,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。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,伍员的哥哥叫伍尚。伍子胥本为楚国人。性刚强,青少年时,即好文习武,勇而多谋。周景王二十三年(前522),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,父、兄为楚平王所杀,被迫出逃楚国,发誓必倾覆楚国,以报杀亲之仇。入吴后,知公子光有大志,乃助其刺杀吴王僚,夺取王位,得进用为“行人”(掌朝觐聘问之官),与谋国政。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,奖农商以实仓廪,治城郭以设守备。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,选练兵士,整军经武,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。后遭太宰伯嚭诬陷,被逼自杀。春秋末期吴国兴亡,伍子胥举足轻重。其治国用兵,以务实为旨,远见卓识,谋略不凡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着录兵书《伍子胥》十篇、图一卷,虽已亡失,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着作。

  唐代荆州岑氏家族一门三相,即岑文本、岑长倩、岑羲,皆有作为,世之罕见。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的名片是“千年古镇,岑参故里”。


  岑文本
  上榜理由:和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长孙无忌、魏征等人一起辅佐唐太宗,开创贞观之治,使唐朝从百战劫生之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。

  岑文本(595~645)唐朝宰相,字景仁,荆州人。岑文本的祖父即岑参的太高祖父是邓州棘阳(今南阳新野)人,后更家荆州。岑文本博通经史,善写文章。14岁时,其父岑之象仕隋,陷冤狱,他至司隶府申辩,辞情剀切,官员惊讶,令其作《莲花赋》,下笔即成,观者莫不赞叹。父冤因此得以昭雪,文本也由此扬名。入唐后,先任荆州别驾,继任秘书郎兼直中书省。

  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擢为中书舍人,诏诰及军国大事文书皆出其手。忙时拟稿,常令属吏六七人各执纸笔,分别口授,须臾即就,各成文章,太宗深为器重,迁为中书侍郎,专典机要。又与令狐德撰《北周书》。其中史论多出自岑之手。书成,封为江陵县子。

  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,洛阳大水泛滥。时魏王李泰盛修宅第,他上奏,劝崇节俭,侈不可长。太宗嘉许,赐帛三百段。

  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,加银青光禄大夫,迁中书令,但仍以“汉南一布衣”自称。不营产业,俭朴节省。

  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,随太宗出征辽东,负责筹措军中辎重,积劳成疾。四月,在幽州病逝。赠侍中、广州都督,谥“宪”,陪葬昭陵。诗多散佚,仅存诗4首、文20篇。

  岑长倩
  岑长倩:(?~691)唐朝宰相,荆州人。早孤,由叔父岑文本抚养成人,曾任兵部侍郎。
  唐高宗永淳元年(682)四月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参与朝政。武则天垂拱年间,自夏官(兵部)尚书迁内史。
  垂拱四年(688),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,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,征讨越王李贞,获胜。
  天授元年(690),拜文昌右相,封邓国公,权势仅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一人之下。
  天授二年(691)十月,有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,岑长倩认为皇嗣(李旦)已在东宫,不可更立,拒不在奏表上署名,并奏请查办上表者,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。加之他反对武则天诏天下建大云寺,有忤武氏,遂罢相。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,远征吐蕃。途中,被诏回下狱。酷吏来俊臣胁诬其与宰相路辅元、欧阳通等数十族谋反,一同被诛。岑长倩5个儿子同时遇害。唐睿宗李旦复位后,于景云元年(710)追复岑长倩官爵,备礼改葬。

  岑羲
  岑羲:(?~713)唐朝宰相,字伯华。荆州人。岑文本之孙。岑文本、岑长倩、岑羲即所谓“唐代一门三相”。进士出身。他的弟弟岑仲翔、岑仲秋,宗楚客说他们是江东三岑。都非常有政绩,中宗神龙元年(705),由天官(吏部)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。此间武三思当权,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武氏王号,众人畏惧不敢执笔,岑羲毅然草拟表书,辞情激切,由此得罪武三思,不久降为秘书少监,转迁吏部侍郎。以清廉守正识拔人才备受称赞。睿宗即位后,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,封南阳郡公,参知政事,监修国史,删定格令。睿宗延和元年(712),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睿宗太子李隆基,事情败露被斩,全家均遭诛杀。

  岑参
  上榜理由:
  唐朝着名边塞诗人,梦回大唐可看见,遗留的诗篇。
  岑参(约715~770)唐代诗人。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人。岑羲之侄,岑文本之曾孙。少年孤贫,刻苦读书。天宝三年(744)进士,始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。天宝八年(749)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。天宝十三年(754),随封常清赴北庭,任节度判官,往来于北庭、轮台间。八年边塞生活期间,其诗歌创作呈现高峰。肃宗时返京,历任右补阙、起居舍人、虢州长史。大历初年(766~768),任嘉州刺史,故称岑嘉州。后欲返故里,因蜀中战乱,终未成行,卒于成都。岑参早年写山水诗,意境新奇,后几度出塞,久佐戎幕,诗境大为开阔,着力描绘军旅生活及边塞风光,如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等皆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作。与高适齐名,并称“高岑”。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、“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”等名句脍炙人口。陆游称誉其为“太白、子美之后一人而已”。传世作品有后人所辑《岑嘉州诗集》8卷。

  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——友谅
  陈友谅(1320~1363)元末农民起义领袖,荆州洪湖人。出身渔家,饱尝生活艰辛。自幼崇尚武艺,至元六年(1340)五月,到玉沙(洪湖)县城考试武科,虽“神力”过人,但名落孙山,只被任为录事。至正十年(1350)八月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,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万余人。后投靠徐寿辉,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。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,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,加紧扩充地盘,使其领导的南方红巾军已拥有湘、鄂、赣以及皖、浙、闽部分地区。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,于江州(九江)称帝,国号汉,年号大义。随即统军沿江东下,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(南京),因部下或自立为王,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,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。后经两年的准备,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两湖军马25万(号称30万)并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(南昌),历85天久攻不下,后遭敌火攻,且被切断退路,被迫水上突围,陈友谅的座舰搁浅于泾江口(九江口),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。

  公安三袁齐亮相:
  袁宗道(1560~1600)明代文学家,“公安派”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,与弟宏道、中道并称"三袁"。字伯修,号玉蟠,又号石浦。荆州公安人。万历十四年(1586)礼部会试第一,次年任翰林院编修,授庶吉士。万历二十五年八月,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,“鸡鸣而入,寒暑不辍”。万历二十八年秋,在北京“竟以惫极而卒”。终年41岁。光宗继位,赠礼部右侍郎。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,又注重学习前人“古文贵达”的精神,先后发表《论文》上下两篇,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,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。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“七子”违反文学发展规律,倡导剽窃蹈袭、复古倒退的谬论,主张作家应“从学生理,从理生文”。万历二十六年,三袁共同发起,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“蒲桃社”,吟诗撰文,抨击“七子”。为人神清气秀,稳健平和。居官15年,“省交游,简应酬”,“不妄取人一钱”,身为东宫讲官,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,几至不能归葬。着有《白苏斋集》22卷行世。

  袁宏道(1568~1610)明代文学家,“公安派”主帅,袁宗道二弟。字中郎,号石公,又号六休。荆州公安人。生性直爽,喜游山水。万历十六年(1588)乡试中举。翌年考进士落第,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。万历二十年中进士。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,不到两年,“一县大治”,“吴民大悦”。但他厌恶官场陋习,曾七次上书辞职。宰相申时行赞叹“二百年来,无此令矣!”获准离任后,遍游东南名胜,写下《虎丘记》、《晚游六桥待月记》等名篇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),再次入京,先后任京兆校官、礼部仪制司主事。又作《满井游记》、《徐文长传》等名篇。胞兄袁宗道辞世,他悲痛不已,告假归里建"柳浪馆",栽花种柳、吟诗着文、参禅悟道、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。万历三十四年(1606),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,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,致力整顿吏治。着名的《摘发巨奸疏》就作于这时。万历三十七年,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,次年春天获假南归,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。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“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”,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,道出真情,“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”,随着时代前进,文学应不断创新。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,游记、书札、序跋、碑记、传状、日记、杂文等近600篇。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,清新秀俊,自成一家。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《袁中郎全集》行世,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袁宏道集笺校》本。

  袁中道(1570~1626)明代文学家,“公安派”领袖之一,袁宗道、袁宏道胞弟。字小修。荆州公安人。16岁中秀才,以豪杰自命,性格豪爽,喜交游,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。成年后科场考试,几经落第,至万历三十一年(1603)34岁时才考中举人。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,从此更加纵情山水,学禅悟道,以诗酒自娱。宏道病逝,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、修身养性,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。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,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,后升国子监博士。此间他系统地整理、校对、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着作,使“三袁”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。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。天启四年(1624)升南京吏部郎中。两年后病逝于南京,终年57岁。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,反对模拟剽窃,崇尚个性。着作有《珂雪斋集》、《游居柿录》等。

  张居正
  上榜理由:上下五千年,中华宰相第一人,千古一相,宰相之杰,世上奇男子,江陵忠烈张,明代唯一的政治家,经济学家……

  生平简介:
  张居正(1525。5。24—1582。7。09),汉族,湖广江陵(今湖北荆州)人,字叔大,少名张白圭,又称张江陵,号太岳,谥号“文忠”。明代政治家,改革家。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,明代伟大的政治家。后有同名电视剧、小说。
  “凤毛丛劲节,直上尽头竿”
  “摄夷蛮骚乱,锄当路芝兰”
  “以心奉尘刹,不求自身利”
  “量尽山田与水田,只留沧海与青天”
  “面劳瘁于国事,人亡而政息”


  杨溥
  杨溥(1372—1446),字宏济,生于石首西南区(今高陵镇)。
  建文元年(1399)乡试第一名,次年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
  永乐二年(1404),任司经局洗马兼太子侍读。
 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像
  毛佩琦正说朱棣

  永乐十二年(1414),蒙古集兵准备南侵。成祖皇帝亲领精兵出征,杨辅助太子在京料理国事。成祖凯旋回朝时,因太子高炽迎驾稍迟,即含怒将杨溥等一批重臣投进监狱。杨在十年狱中,发奋读书、着作。

  永乐二十二年(1424)元月,成祖逝世。高炽继位(仁宗),杨被释,升翰林学士,入阁典机务,旋升太常卿和内阁学士。次年,仁宗崩,朱瞻基继位为宣宗,杨仍辅佐。

  宣德元年(1426),汉王反叛,杨溥随宣宗前往平定。因有功,于宣德九年(1434),升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。

  正统元年(1436),宣宗逝世,年方九岁的朱祁镇继位为英宗,皇太后召见“三杨”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),特地指着杨溥对英宗说“先帝(仁宗)常念他忠诚,他坐了十年冤狱,你要依靠他,尊重他!”一语未了,潸然泪下。

  正统四年(1439),杨任武英殿大学士。由于“三杨”兢兢业业辅佐仁宗、宣宗、英宗,使之出现了“仁宣之治”。史家赞:“明称贤相,首必三杨”,“溥有雅操,人所不及”。

  正统十一年(1446)七月杨逝世,英宗赠太师,谥文定公(正一品),将其灵柩运回石首谕祭,葬于高陵岗。建祠堂和“太师坊”于县城,诰封其父杨文宪为礼部尚书兼大学士。

  杨一生着作甚丰,是文学史上着名的“台阁体”作家之一,惜其着作大多失传,今存《杨文定公文集》、《云水录》及少量诗作。

  曾可前
  曾可前(1560—1611),字退如,号长石,生于石首喻家碑。
  万历二十年(1592)中举。二十九年(1601)中进士第三名(探花),授翰林院编修,编纂国史。次年,为其建“探花坊”于县城(今废)。在文学上,他力主革新,反对复古,和公安“三袁”(袁中郎、袁宏道、袁宗道)交游甚密,是文学史上着名的“公安派”主将之一。万历三十九年(1611)逝世,葬黄田湖喻家碑,诰封其父曾台为翰林。曾一生着作甚丰,但至今大多失传,仅存《童子对》、《小儿论》及部分诗作,时人呼“太史公”。

  王之诰
  王之诰(1521-1590),宇告若,生于石首团山,12岁父亡,由母抚育读书。

  嘉靖十八年(1539)补弟子员,次年食廪。
  嘉靖二十二年(1543)中举,次年中进士,授江西吉水县知县。任满后迁户部主事。寻改任兵部员外郎,出任河南检事,不久因平定叛乱有功,转山西布政司左参,旋调大同兵备副使,不久升山西左参政。由于他主修终南山城堡千余丈,造战具,勤练兵,使边境安宁,不久升右检都御史,巡抚辽东,大兴屯田,垦田百五十顷。

  嘉靖四十四年(1565),召为兵部右侍郎,寻以左侍郎总督山西宣大军务兼理粮饷。

  隆庆元年(1567)任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(正二品)。时鞑靼侵犯石州(今山西属地)边防守军失利,群众被杀数万,之诰被降三级,还守南山。

  隆庆三年(1569),经吏部复考,定之诰无错,即召之诰起督京营,不久复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,总督陕西三边军务。时逢寇虏入侵,王指挥若定,斩敌千余,以捣敌巢有功授一品官。次年,升京营戎政尚书,提督团营。

  隆庆五年(1571),皇上大阅兵,令王指挥操练,见其号令严明,步履整肃,遂升任王为南京兵部尚书,参赞机务。神宗即位后,王曾上书开垦荒田、陕北防狄、京营戎政等,均被神宗采纳。又见南京无粮仓,遂主修便民仓,百姓盛赞其举。神宗则任王为北京刑部尚书兼南京兵部尚书,并亲书“正己率属”四字赐之,赐金50两,令筑府弟、祖堂。因王身兼两尚书,故时人以两尚书呼之。刑部尚书任满后,神宗本欲召王入阁,王多次告假归家养母,得到神宗应允。王回到家乡,捐资修建陈币桥,不署自己姓名,民甚赞之。

  万历十八年(1590)四月十五日,之诰病逝。谕谥“端襄公”赠“太子太傅”,谕祭谕葬于团山栗林岗。诰封其父王芳为资政大夫、刑部尚书。

  张璧
  张璧(1474—1545),字崇象,出生于石首西南区(今高陵镇)。
  弘治八年(1495)中举。正德六年(1511)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
  正德九年(1514)春节,皇上(朱厚)命宫人大放焰火庆贺,京城显贵竞相为宫廷进献,悬挂于乾清宫檐上燃放,结果酿成火灾,但皇上看到火焰冲天时却说“好一架大烟火也!”张璧见皇上只顾享乐,不问国事,非常着急,遂献书劝皇上抓“修德、勤政、讲学”三件事,虽未完全被采纳,但产生一定影响。嘉靖元年,世宗设经筵讲学,张璧担任主讲官。当时有个刑部尚书叫林俊,因触怒皇上,要定罪判刑。张璧有意结合“君臣以礼相待,绳之以典”的例子,使朱厚一改初衷。

  嘉靖四年(1525),张奉命编成《南畿文衡》。

  嘉靖十九年(1540),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。张上任后,见水灾频繁,遂修太仓储粮,遇灾年赈济贫民,深受百姓欢迎。

  嘉靖二十二年(1543),皇上修太庙,调张至北京任礼部尚书,主持其事。

  嘉靖二十三年(1544),张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入阁参与朝廷军机。次年八月,张病倒,十九日逝世。皇上赐“少保”,谥“文简公”,诰封其父张维为大学士。其灵枢护送石首谕祭谕葬于笔架山北问食岗(即原县委会居地)。

  其着作有《阳峰集》26卷,今已失传。

  袁宗皋(1453—1522),字仲德,出生于石首城郊。
  成化十九年(1483)中举,弘治三年(1490)中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次年,任检讨。孝宗封其侄为兴献王(安陆王,即今湖北钟祥县)时,“选贤良端正之士为之辅”,袁被选中。

  弘治五年(1492),袁因辅治有功,升正议大夫(正四品)。

  弘治七年(1494),袁随兴献王到达安陆府。其时,兴献王大小事务皆问袁,因此不小缙绅想贿赂他。如张家湾张纪者以新淤洲地奉送宗皋,袁知其心怀叵测,将所赠之地交给王府。府中官吏强收民财者,袁必严肃处理。又如大缙绅万世杰为田地界闹出人命,巡抚按官也害怕去处理,袁单人独骑前往,秉公了结此案。

  武宗正德十年(1515),兴献王上书皇上,称赞袁“清谨有年,政事练达”,请求升袁为正三品,吏部遍查王府长史,最高为正四品,然皇上破例准奏。

  正德十四年(1519),兴献王逝世,皇上封其堂弟(兴献王之子)朱厚为安陆王,仍令宗皋为长史。

  正德十六年(1521),武宗崩,无嗣,由朱厚继位。袁陪驾进京,入文渊阁,谕赐黄田、白田二湖为茶饭湖。随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。

  嘉靖元年(1522),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参理朝廷军机。自此,袁更加清谨为政,并奉谕拟就“中兴八大政”,主持经筵讲课,使新朝政局很快稳定。是年九月初一,袁病倒,亲将皇上所赐宫婢六人发回原籍择配。九月初七,溘然长逝。皇上诰赐“太子太保”,谥号“荣襄公”。

  嘉靖二年(1522),将其灵柩运回石首谕祭葬于白莲湖北岗地。诰封其父袁恺为大学士。

  韩守益
  韩守益,字仲修,号樗寿,石首人。
  明洪武年间以儒士摄教宜都,累官河南道御史。因直言忤旨,罚充国子膳夫供事,后召复御史,补重庆太守,调临江(今江西清江)。又以坐罪贡举事,贬安庆府判。不久复为御史,后改任春坊中允。以病归。着有《樗寿集》行世。

  过采石有怀李白
  制作隆中古,寥寥大雅音。
  文章关有道,天地岂无心。
  白也才何逸,时哉陆易沈。
  蛾眉亭外月,还照大江浔。

  慈禧太后翻译:裕德龄
  人物简介:
  裕德龄,满族,1886年出生于武昌,后在荆州、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。上世纪初,精通八国外语的漂亮、聪慧的德龄公主,走进了充满神秘、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,作为御前女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。

  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着作《紫禁城两年》(即本书)出版,署名德龄公主,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。辜鸿铭欣然为之撰写英文书评,大为赞赏。1927-1928年间,德龄回国逗留,并亲自扮演慈禧,演出英语清宫戏。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,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。此后,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《清末政局回忆录》、《御苑兰馨记》、《瀛台泣血记》、《御香缥缈录》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,一时间风靡海内外。

  小结:以上人全部认识的话,你的历史应该学得不错,要不然你就是大荆楚的后人,抑或是你有特别关注过这些人……总结小编只能认识三分之二……

展开阅读
八字精批
八字合婚
八字财运
姻缘分析

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,测你八字命定的财运、感情、事业 :

为男女双方测定姻缘,并给予相处建议,婚前合婚把握良缘,婚后合婚恩爱如初。

财帛非定数、求财有玄机,解析流年财富运势,把握旺财机遇。

透视你一生的感情状况,与对象是否有感情危机?你的感情运如何?

更多推荐

八字精批

八字精批

解读八字命盘,助你趋吉避凶。

立即测算

八字合婚

八字合婚

预测两人发展结果,防患不幸。

立即测算

红线姻缘

红线姻缘

有缘人,请点击查收属于你的一生姻缘。

立即测算

姓名详批

姓名详批

揭秘姓名吉凶,掌控运程机遇。

立即测算

测车牌号

测车牌号

车牌号码对你的事业等方面影响如何?

立即测算

相关文章
最近发布
推荐栏目